【新冠肺炎】袁國勇指為未來大流行做準備須加強研究監測 促港府支援港科院發展

社會

發布時間: 2022/01/01 11:20

最後更新: 2022/01/01 12:03

分享:

分享:

袁國勇指為未來大流行做準備須加強研究監測。(經濟日報資料圖片)

新冠Omicron變種病毒襲港,政府專家顧問、港大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提到,港大兩年前已做好噴鼻疫苗種子,惟本港無疫苗生產能力,亦無足夠投資,致進展非常緩慢;認為除開發安全有效疫苗平台外,亦須修改及制定所有學校、餐館等通風要求,減少空氣傳播,更需徹底改革追蹤接觸者的技術。

港大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於港台《香港家書》提到,疫情之初不少國際權威所作的防控建議,包括反對全民戴口罩,惟後來被證明是強差人意,亦被證明是不明智;強調面對新問題時,儘管最初有很多反對聲音,仍然應考慮挑戰傳統方法和教條,採取創新和針對性的措施,才可以領先流行病三步,防患於未然 。

他直言,港大2年前就已經做好噴鼻疫苗種子,但是由於香港沒有疫苗生產能力,也沒有足夠的投資,所以進展非常緩慢;認為除開發安全有效的疫苗平台外,必須修改和制定所有學校、餐館、會議廳或娛樂設施的通風要求,以減少空氣傳播,而追蹤接觸者的技術非常落後,亦需要徹底改革。

袁國勇稱,要為未來大流行做準備,就需對新病毒進行更廣泛和持續的動物監測,監測其進化並評估其跳進人類的風險,從而了解病毒起源的動物宿主,並須支持對快速多重檢測或無偏見基因測序作診斷的研究。

不過他直言,本港擁有世界一流水平的科學家,香港科學院卻缺乏政府的定期資助,只可申請短期項目政府資助,甚至尋求私人捐贈,形容情況令人沮喪,如果期望香港成為國際科研中心或大灣區的矽谷,政府必須提供經常資源來支持香港科學院的持續運作和發展。 

袁國勇補充,瑪麗醫院擁有世界一流的生物安全第三級實驗室,卻無一個臨床傳染病中心,醫院翻新工程被推遲超過18 年,希望可於自己退休前,看到一個新建成的現代臨床傳染病醫療中心。

他又補充,與全球暖化一樣, 新冠肺炎大流行可以被視為,大自然對不斷增加的全球人口和人類行為報復,人類不斷破壞野生動物的生態系統,街市衞生環境惡劣等,除非改變這些行為,否則可預計會出現更多流行傳染病,強調為保護下一代,必須保護大自然,不可以再次忽視流行傳染病帶來的警告。

最新影片推介:【活得健康啲】癌末剩數個月壽命活近一年 90後女生繼續追夢盼過30歲生日

 一文看清「港版健康碼」登記注意事項:https://bit.ly/31pGndZ

HKET APP健康台更多都市疾病影片:https://bit.ly/3cNFwr7

實時追蹤香港新冠肺炎確診者住所/出現地點,立即下載經濟日報App:https://bit.ly/2JdOaiS

責任編輯:陳正怡